央广网西安11月2日消息(记者刘昱 实习记者张栋景 陆显翊)在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洁净厂房内,精密仪器发出细微声响,身着白色防尘服的技术人员正在专注于光子芯片的检测、生产。在这里,西北地区唯一覆盖“6英寸化合物+8英寸硅光”的光电子集成产业中试平台面向全社会开放。
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国内唯一获得IMEC硅光工艺包出口管制许可……十年来,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名誉墙上已硕果累累。十年间,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已为百余家创新主体提供中试服务的开放式平台。

光电芯片黄光区(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张栋景 摄)
“光子产业创新需要速度,更需要专业的支撑体系。”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杨军红表示。十年前,她见证了许多初创企业因无力自建产线而举步维艰。为此,先导院构建了“专项基金+研发平台+中试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服务生态,解决行业“建不起产线、验证难、产能受限、市场风险高”四大痛点。
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服务的百余家企业之一。2018年其入驻先导院后,企业仅用5个月就完成从建线到出样的全过程。并且为进一步满足唐晶量子的服务需求,先导院购置了欧陆娱乐切割机、分选机、AOI、微秒测试机等设备,协助唐晶量子及瑞识科技为其车规级芯片终端客户实现技术迭代。如今,作为大尺寸外延片供应商,唐晶量子解决了国产VCSEL外延片对进口的高度依赖问题,在光电芯片领域填补了行业空白。
这样的创新故事在先导院不断上演。2017年,赛富乐斯团队入驻光电子先导院,利用光电子先导院提供的MOCVD等一系列专业化设备进行产品研发,其研究成果很快从实验室进入了量产阶段,优良率达到95%以上,助力其成为全球首家可以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硬科技企业。
“我们不仅是服务平台,更是企业创新路上的同行者、陪伴者。在这个过程中,用我们的专业和创新,架起光子技术从实验室创新走向产业化应用的‘桥梁’和‘创新加速器’。”杨军红介绍,光电子先导院在国内率先提出“1+N”柔性工程平台模式,通过共享设备、技术授权、联合定制研发等方式,降低企业和平台初始投入,加速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创产品展示(央广网记者刘昱 摄)
目前,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已为超过100家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客户提供了研发、中试、检测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助推多项科技成果及产品突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填补国内空白。
此外,电子先导院与西科控股、中科创星平台共同构建的“硬科技雨林生态”,形成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空间和智库五位一体的成果转化体系。
“通过这些平台建设,我们将为国内光子产业提供更完善的技术支撑。”杨军红表示,目前先导院已建成4-6英寸光电芯片公共服务平台、6英寸化合物光子器件平台,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平台也即将通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先导院将继续陪伴创新企业在这场“追光”征程中共同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